WORKSHOP | 废墟再生工作营 ②都市文脉与功能“废墟”的再生

​2020年8月20日-9月20日,湖南大学、东京造形大学联合举办的“废墟再生”工作营,以城市“文脉废墟”与新时代背景下小型公共设施形成的“功能废墟”作为思考点出发,工作营通过小型公共设施这一载体再现老长沙文脉与记忆,同时,赋予小型公共设施新的机能,寻找其新时代的定位。工作营由上田知正老师主导,由历史及理论讲解与课题制作两部分组成,为期一个月。

工作营参与人员

中方 

徐峰(湖南大学教授,院长)卢健松(湖南大学教授,副院长)李涛(武汉大学客座讲师,UAO瑞拓设计 主理人)陈林(尌林建筑 主理人)施燕冬(暨南大学教授,纯粹实践 主理人)李理(湖南大学讲师)向子奇 (上田知正助手兼主要翻译)

日方 

上田知正 (东京造形大学教授,OCTOBER建筑事务所 主理人)小泉一齐(东京造形大学非常勤讲师,SmartRunning建筑事务所 主理人)野口修一 (野口修建筑事务所 主理人)

 

上田知正老师通过四次授课,以文脉为主题,展开对日本都市与建筑发展的探讨。中国目前面临高速发展阶段,我们对于发展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是迷茫的。较之于西方社会,日本跟我们的文化更为接近,虽然不能做到完全参照,但某些程度上,我们却可以从日本近现代城市及建筑的发展中寻找到一些规律与经验。

 

01 日本近代都市发展史

从日本近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城市发展的问题形成灵活参照探究都市发展的未来方向。

课中列举了日本都市原有弊端与当时的应对措施,以及一定程度上对文脉产生的影响(好与坏)。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日本进行了如火如荼的铁道发展战略,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城市的盲目扩张。2000年后,日本人口逐渐达到顶峰,都市逐渐形成海绵状,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废弃住宅或设施,城市逐步迈入缩小化,从而唤起起了人们对于城市盲目扩张时忽略的城市文脉延续问题的思考。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现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大都市圈建设计划,以及中国也有可能面对的将来老龄化问题。从日本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思当下城市发展战略,寻求新的模式。

 

02 日本都市发展史(续)日本近现代建筑美学背景分析(上)

课前篇继续日本都市发展史。通过对于日本“近代化”历史的讲述,引出日本“拟洋风”这一充满当时时代特色的建筑模式,展开对于日本近现代建筑美学的源头追溯。即此,中日同样经历过“拟洋风”时代,而日本又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完成到今天的日本特色现代建筑。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一条中国建筑特色的发展参考路线。随后,介绍了大量日本早期建筑家与其思想流派,展示了大量早起日本现代建筑照片,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日两国早期对于现代建筑的起源是不谋而合的。

 

03 日本近现代建筑美学背景分析(下)

将继续上节课话题,讲述日本从模仿到产生自身特色的重要蜕变过程以及如何产生了现在别具一格的日本现代建筑。通过日本近现代建筑发展与世界近现代建筑变迁两条世界线,完成对近现代建筑发展的梳理。着重介绍了日本现代建筑大师——丹下健三,尝试阅读日本早期现代建筑的文脉表现。随着丹下健三建筑风格的变化,呼应日本建筑理论的发展。后对当时及未来的世界建筑大师进行论述,完善了整个建筑发展的框架。

 

04 日本公共建筑的文脉性表现

课程前期对世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简单阐述,由大及小,慢慢引入日本后现代主义大师作品。通过对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等大师的作品进行说明,具象化表现日本目前建筑设计现状。最后,以东野高校作为主要阐述案例,解读后现代早期在日本的发展与表现。

 

 

文字编辑:向子奇、文云英

文字审阅:张月霜、苏妍

图片来源:卢健松、向子奇

支持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当代乡建研究中心

湖南有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ULANDdesign@163.com

 

— END —

LUJIANSONG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