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9月20日,湖南大学、东京造形大学联合举办的“废墟再生”工作营,以城市“文脉废墟”与新时代背景下小型公共设施形成的“功能废墟”作为思考点出发,工作营通过小型公共设施这一载体再现老长沙文脉与记忆,同时,赋予小型公共设施新的机能,寻找其新时代的定位。工作营由上田知正老师主导,由历史及理论讲解与课题制作两部分组成,为期一个月。
工作营参与人员
中方
卢健松(湖南大学教授,副院长)李涛(武汉大学客座讲师,UAO瑞拓设计 主理人)陈林(尌林建筑 主理人)施燕冬(暨南大学教授,纯粹实践 主理人)李理(湖南大学讲师)向子奇 (上田知正助手兼主要翻译)
日方
上田知正 (东京造形大学教授,OCTOBER建筑事务所 主理人)小泉一齐(东京造形大学非常勤讲师,SmartRunning建筑事务所 主理人)野口修一 (野口修建筑事务所 主理人)
野口座谈小记
△野口修一
我的朋友小泉是一位建筑师,
他介绍我认识了东京造形大学的上田知正教授,
他请我参加了一个座谈会。
座谈会在网上举行,
是上田老师在湖南大学讲学的一部分。
小泉先生,上田老师,谢谢您。
座谈的那天,
2018年前一直活跃于日本的建筑师,
千叶大学大学院栗生研究室出身的,
施燕冬老师给我做翻译。
语言的藩篱被跨越,
中日建筑的意见得到了良好的分享与交流。
在中国,
年轻建筑师活跃的舞台,
虽然是尺度较小的微建筑,
但都以高质量为目标,
一直工作至精准的施工图,
长此以往,中国建筑的质量会不会越来越高呢?
还有“不固定的建筑”,
单管搭好了骨架,
再把那薄膜披上,
一座市场已形成,一个热闹喧腾的地方。
我看到中国建筑师的实例。
一旦建成,
建筑不能轻易被改变。
然而,时代激变的今天,
它立马就可能变成不合时代的建筑。
如何因应?
建筑不考虑未来?
这不应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在中国,
设计和监理均由不同的事务所来操刀。
为什么?
据说“甲方不信任设计者”。(笑了)
在日本,
设计和监理几乎是同一个事务所来执行。
它的意义有很多,
首先,同样的事务所能提高质量。
设计的人去现场更容易发现错误。
不仅如此,由于设计者本人去了现场,
“设计的时候是这么想的,但到现场一看,这样比较好!”
有这样的意识,建筑师才会有进步。
和日本不同,
在中国,设计者的信用很低。
“在中国,建设方为什么不信任设计者。”
听到这个,
言犹在耳,思绪万千。
“在日本也一样啊! !”
我注意到了。
在日本,对设计者信赖度低的情况也很多。
“建设自己的建筑。”
“不要问施主的愿望。”
“即使超出预算也毫不在意。”
“我在画我画不出的图。”
诸如此类的误解一大筐,
在日本,设计者不被信任的场合也很多。
参加座谈会,
中国的气势和惊人的技术进步,
我感觉到了意识的高度。
翻译:向子奇
文字编辑:向子奇、徐安琪
文稿审阅:张月霜、苏妍
图片来源:向子奇
支持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当代乡建研究中心
湖南有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ULANDdesign@163.com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