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9月20日,湖南大学、东京造形大学联合举办的“废墟再生”工作营,以城市“文脉废墟”与新时代背景下小型公共设施形成的“功能废墟”作为思考点出发,工作营通过小型公共设施这一载体再现老长沙文脉与记忆,同时,赋予小型公共设施新的机能,寻找其新时代的定位。工作营由上田知正老师主导,由历史及理论讲解与课题制作两部分组成,为期一个月。
工作营参与人员
中方
徐峰(湖南大学教授,院长)卢健松(湖南大学教授,副院长)李涛(武汉大学客座讲师,UAO瑞拓设计 主理人)陈林(尌林建筑 主理人)施燕冬(暨南大学教授,纯粹实践 主理人)李理(湖南大学讲师)向子奇 (上田知正助手兼主要翻译)
日方
上田知正 (东京造形大学教授,OCTOBER建筑事务所 主理人)小泉一齐(东京造形大学非常勤讲师,SmartRunning建筑事务所 主理人)野口修一 (野口修建筑事务所 主理人)
01 东京造形大学
▲东京造形大学校门
桑泽洋子女士于1954年创办桑泽设计研究所(东京造形大学前身,现为同教育集团下专门学校),1966年正式成立东京造形大学,1990年搬迁至东京都八王子市宇津贯町(现校区)。建校距今五十四年,而此五十四年亦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极其重要的五十四年,即日本现代设计由启蒙到探索,最后直至形成现在广为人知的日本设计。
▲桑泽洋子女士
当前,东京造形大学拥有教师278人(2019年5月1日截止),学生1908人,其规模即使在日本,也是非常小的。但其在日本美术教育界的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对日本美术教育及设计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日本迈向现代设计的重要力量。
▲东京造形大学图书馆
东京造形大学名称及理念来源于延续包豪斯艺术学院理念的乌尔姆造形学院,“造形”旨在以不单是视觉上的形态及表现,而是涵盖以设局与美术相关的所有表现行为。学校以对于创造社会的造形活动进行研究与实践作为办学精神,肩负①美学领域相关的专门知识与技术研究;②面向社会整体的广泛视野为基点、培养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才;③通过造形活动对文化创造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使命。学校现共有两个大学科(美术、设计),涵盖十个小方向(摄影、电影、动画、平面设计、室内建筑、产品设计、多媒体设计、纺织设计、雕塑、绘画)。
▲不同教学楼间的连廊
早年中国与日本对设计的概念,多表现于工艺层面,即从匠人技术水准层面出发,通过固定样式,加以小程度创新的方式来完成设计。包豪斯理念主张大规模生产,体会其造形的抽象美感,这与传统的工艺美学核心大相径庭。而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快速工业化,人民需求激增,传统的工艺制造难以满足人民日常需求,对于产品需求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如何快速且大规模制造美观的商品成了当时最大的社会矛盾。于是,一批留学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日本人,扛起了这个重任,于1932年由川喜田炼七郎与其师土浦龟城(师从赖特)创立新建筑工艺学院(1932-1938),受制于各种原因,新建筑工艺学院如包豪斯设计学院一样,存在时间极短,但却给设计界带来了巨大冲击。与建筑遥相呼应的,是另一所于1928年创立的专注于标准化量产研究的机构—商工省工艺指导所;这里诞生了一大批对日本设计起到奠基作用的大师,桑泽洋子就读于新建筑工艺学院期间,定下了探索东方包豪斯和建立日本的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目标,而与商工省工艺指导所的人结识,也给日后东京造形大学的建立带来了最优质的师资力量。
▲图书馆后方
02 室内建筑方向设立背景
▲格罗皮乌斯先生造访
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成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并担任校长,后在1930年由密斯继任校长。包豪斯设计学院短暂的34年间,对世界艺术格局造成了深远影响。此后的新建筑工艺学院成立,正式将包豪斯思想引入日本。而包豪斯理念的引入与日本早期现代建筑的启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进入了百废待兴的阶段,包豪斯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种造价低廉且可大规模生产的体系十分符合日本战后建设需求。因而,建立一所贯彻包豪斯理念的学校,培养一批符合时代发展的设计师成了当时日本美术教育界的刚需。
03 室内建筑方向课程介绍
▲食堂兼创作楼
有别于日本其他学校,东京造形大学并未成立专门的建筑专业,而是设立一种涵盖范围更广的专业方向—室内建筑。室内建筑专业是以建筑、空间设计和家具设计三个方向为基点展开研究与教学活动。有别于传统建筑学对于建筑本身极致的追求,室内建筑专业更偏向于由小及大塑造一个更加明确的空间概念。
以建筑为例,众所周知,建筑设计是极其复杂的,所涵盖对美学的理解,空间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等等诸多方面。室内建筑专业的优势也就彰显出来了,通过空间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空间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知,通过家具设计的造形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更好的造形塑造能力,以用于对建筑美学方面进行提升。
▲创作中的学生
第一学年,学生接触到的是三个方向的基础课—建筑制图,木工,材料学,环境工学,掌握三个方向的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开始,学生要对三个方向各完成两个课题,按照家具,室内,建筑的顺序,由小及大逐渐展开,形成一个更加具体的空间概念,脑中完成对空间概念的认知。而第三学年直至第四学年毕业,由学生自己选择所感兴趣方向,通过第一学年所掌握的技术与第二学年所掌握的空间概念,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索。 在第四学年期间,学生可以选择任意老师的研讨会(不限专业),只要符合自己所追求的方向即可,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
04 上田知正及其作品
■ 1990年,UBM八束初建筑企划室 专职建筑师
(文教大学越谷校区新体育馆设计,中心楼设计,实施设计,现场监督建担当)
■ 1997年,成立上田知正建筑设计事务所
■ 2001年,更名为--株式会社October
■ 2003年4月--2006年3月 东京工科专门学校,建筑科,非常勤讲师
■ 2010年4月--2013年3月 东京造形大学 造形学部 设计学科 副教授
■ 2013年4月至今 东京造形大学 造形学部 设计学科 教授
上田知正设计中饱含对地域性的保护与对建筑和城市关系的思考,研究方向则是探索东亚高密度普适都市中残存个性。作品以当地建筑法律规范为基点出发进行设计,其实这是比较少见的;把日本建筑相关法律比作一张“网”,上田知正就像是在寻找“网”的间隙,从中生根发芽,完成其方案设计。作品多为小住宅,用地均是极其复杂狭小的用地,在夹缝中生存成了其作品最好写照。
October事务所官网:
http://www.octoberweb.com/top/about.htm
TZU-DC
时间:2017-2018
用途:大学院博士教学楼、东京造形大学
所在地:东京都八王子市宇津貫町1556
规模:地上3层
构造:钢结构
构造设计:大和房屋工业
施工:大和房屋工业
担当:上田知正
东京造形大学是以包豪斯理念为核心建校,校园内每一栋建筑都透露着包豪斯的影子。至今,包豪斯已经成为一种语言,潜移默化于我们生活之中。新的教学楼设计套用原来现代主义的手法显然已经过时,那么含有“语境”的后现代主义,可否将其视为一种“语言”,透露于建筑本体之中。由黑白两种颜色将建筑分层,造形上追求“方盒子”的简约,从而形成各种角度看建筑都是一幅“后现代主义画作”的效果。
2501
时间:2007-2009
用途:寺院僧侣居住区域
所在地:東京都练马区
规模:地下1层,地上2层
构造:钢筋混凝土
用地分类:第一种低层居住专门用地
允许建蔽率・容积率:50%・100%
场地面积:820.00㎡
占地面积:479.94㎡
建筑面积:559.51㎡
共同设计:关野阿希子/Sekino Architects Office
构造设计:山田 诚一郎/dos
施工:佐藤秀 川向达也
摄影:平井广行
担当:上田知正、藤村和久
住宅目标人群是僧侣。充满禅意的空间是僧侣们在居住空间在渴求的一部分。通过生活动线作为建筑生成逻辑,不同“道路”交织于建筑内部,从而形成丰富且充满内涵的室内空间。外立面部分尽可能压低建筑高度,形成“隐匿于都市,修行于世间”的效果。
EDGEYARD
时间:2003-2004
用途:住宅
所在地:東京都涉谷区
规模:地上4层
构造:钢结构
用地分类:第一种居住专门用地
允许建蔽率・容积率:60%・160%
场地面积:80.66㎡
占地面积:47.99㎡
建筑面积:126.05㎡
构造设计:木村佳央/木村佳央建筑构造设计室
施工:吉野建设 谷晋吉
摄影:平井广行
打破传统狭长都市用地所建住宅千篇一律的形式,在临街面通过斜切改变外立面造型,同时带给室内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构造上以悬吊的方式构建楼梯,获得构造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SEMIFLAT
时间:2005-2006
用途:住宅
所在地:静冈县
规模:地上1层
构造:钢筋混凝土
用地分类:第一种居住专门用地
允许建蔽率・容积率:60%・160%
场地面积:198.77㎡
占地面积:104.84㎡
建筑面积:179.18㎡
构造设计:名和研二
施工:关道建设 远藤正伸
摄影:平井广行
逃离城市愿景住宅。落地于隐私更加暴露的乡间地带。与中国一样,各种隐私都能在日本乡间大爷大妈的唠嗑间发酵,甲方选择乡下这样一个幽静的场所生活,却又很厌恶街坊邻里对于其生活的干扰,于是提出了想要一个封闭空间的想法。整个住宅围绕隐私与公开两个关键词展开,外立面上尽可能避免视线,将住宅内与外部街道隔绝开;但同时在内部创造采光的开放空间,从而形成对立点。
文字编辑:向子奇、徐安琪
文稿审阅:张月霜、苏妍
图片来源:卢健松、苏妍
部分图片来源于October事务所及网络
支持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当代乡建研究中心
湖南有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ULANDdesign@163.com
- END -